《寄谢左明》心得:觉醒与坚定的革命之路
计划财务处 孟庆玲
何挺颖的《寄谢左明》这首七言绝句,虽篇幅短小,却如同一把火炬,照亮了一位爱国青年走向革命的伟大历程,也为我们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热血与激情。
诗的开篇“南京路上圣血殷”,仅仅七个字,便将 “五卅” 惨案那血腥而悲壮的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。南京路,本应是繁华热闹之所,却被鲜血浸染,这强烈的视觉冲击,不仅是对历史残酷画面的描述,更像是一声震耳欲聋的警钟,敲响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头。这殷红的鲜血,是同胞所流,它象征着帝国主义侵略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,也成为了点燃革命之火的导火索。 “百年侵略仇恨深” 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。百年的侵略历史,那是中华民族一段漫长而黑暗的岁月,列强的欺压掠夺,让仇恨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深深扎根。这仇恨不是盲目的愤怒,而是对民族尊严被践踏、国家主权被侵犯的深刻铭记,它积累、发酵,最终成为推动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。
“去休学者博士梦” 则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思想转变的过程。在那个时代,追求学术、梦想成为学者博士本是许多青年学子的理想之路,然而,在目睹了国家的惨状和同胞的鲜血后,何挺颖毅然放弃了个人安稳的学术前程。这一句体现了一种决绝,一种在大义面前毫不犹豫地割舍个人利益的伟大情怀。他深知,在民族危亡之际,再高的学术成就也无法挽救国家于水火,只有革命,才是改变民族命运的根本途径。
“愿作革命一新兵” 是诗人坚定的誓言。一旦觉醒,便义无反顾。“新兵” 二字,展现出一种质朴而无畏的勇气。他不以自己是初入革命阵营而退缩,反而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,投身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。这一句诗,就像冲锋的号角,吹响了无数青年投身革命的集结令,也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力量在觉醒中不断壮大的希望。
何挺颖同志的这首诗,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,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在何种时代,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。当国家面临危机时,我们要有觉醒的勇气和投身的决心,为民族的复兴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,沿着先烈们开辟的道路,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,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