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定文化自信 履行使命责任
——《平语近人 习近平喜欢的典故(第二季)》读书心得
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党支部 王静
《平语近人—习近平喜欢的典故》(第二季)第十集《不畏浮云遮望眼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的三个关于“自信”的典故展开,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和解读,阐释了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支撑我们砥砺前行的四块基石,解析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成功密码。
自信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、民族繁荣复兴的精神支撑。历史充分证明,中国共产党、中华人民共和国、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。“自信人生二百年,会当水击三千里”,只要有了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的充分自信,我们就能够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,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、创造新奇迹。
2016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,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并提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,明确要求全党“坚定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”,并指出文化自信“是更基础、更广泛、更深厚的自信”。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“四个自信”,进一步强调“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,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”,把文化自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、坚信不疑和积极践行。在中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,孕育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,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,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这些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积淀和软实力,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,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。党员干部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,树立必胜信心,大力弘扬传统文化,自觉传承“红色基因”,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、汇聚力量,点亮风雨兼程的“路灯”,照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。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文化沃土,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,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发展壮大提供了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证者,历史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,维系着民族精神,每一座博物馆都在诠释着中华民族的光辉岁月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,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。让博物馆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,用好用活博物馆资源,让历史说话,让文物说话,要在文物的活化利用上下功夫。通过深入历史研究,解读文物故事,让文物说话,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,推进人民群众文化自信自强,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。
作为新时代的博物馆人,我们一定要驰而不息地深化学术研究,把文物蕴含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阐释清楚,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、当代价值、世界意义提炼出来,呈现给公众,实现学术研究的创造性转化;要不断创新展览展示,让历史说话,让文物说话,用丰富多彩的展示手法、社教活动、文创开发等文化供给,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,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;要保护、传承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,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,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努力。